歧視
歧視:怎樣讓差異成為一種競爭優勢,而非負擔?
在全球經濟一體化的背景下,多元文化模式通過融合不同的思維方式而產生創新,這對于跨國企業而言,是一種獨特的競爭優勢。它能幫助企業重新思考他們的產品、流程、多樣化政策及企業文化。通過投資于多樣性來使企業文化遺產更加現代化,并確保所有人共享相同的社會價值觀和企業目標,這是非常有價值的。企業里各種類型的多樣性加快了知識的傳播,豐富了人們的經驗,就像工作中的每種口語語言都是為了更好的交流以獲得更高的生產力和更人性化的買賣關系。歧視難以察覺,也不僅僅存在于供應鏈中。
供應鏈上,因歧視而產生的風險有哪些?
歧視可以是有意識的,也可以是無意識的,可以是公開的,也可以是隱蔽的。因民族,膚色,國籍,宗教,生理缺陷,種族,婚姻狀況,殘疾,性別,年齡,性取向,社會階層,所屬工會或政治觀點不同都可能產生歧視。它會影響以下幾個方面:
- 對于商業交易:以歧視性標準而非產品的質量、價格和社會責任為基礎,偏袒性的歧視可能導致次佳交易。
- 對于工作處境:不平等的對待可能引起壓力、緊張、攻擊性和凝聚力的喪失。在工廠中,這會對生產力和產品質量產生不良影響。
- 對于技能:歧視可能導致大量員工的流失,從而給企業帶來技術和經驗的損失。
- 對于市場份額:歧視可能使企業失去小眾市場或從特定供應商那里獲得便捷資源和知識的機會。
- 對于公眾形象:不公平的待遇會影響公眾的看法,從而導致利潤減少。它還可能被媒體曝光,因而面臨起訴。在供應鏈上,理解差異對于獲得積極的結果至關重要。
在供應鏈上,如何避免和應對歧視事件?
可以采用多種方式與歧視行為做斗爭,從而建立起沒有擾亂和歧視的商業關系。
- 對不同的工作崗位制定并公布中性的崗位描述。
- 培訓您的經理(人力資源、采購、銷售等部門),使他們了解歧視的各種形式,以便盡早察覺。
- 遵守國際勞工組織公約C111和C100。
- 建立自下而上的溝通機制,以保障員工的投訴渠道暢通。
- 設定一系列的指標用于監測可能存在的歧視:報酬和收益、工資率、團隊性別比例、年齡、社會階層、種族和宗教信仰。
- 保存供應商清單,對訂單地點及多樣性進行追蹤。
- 積極性歧視:在某些情境下,可能需要制定積極性歧視的政策,官方以此來提高社會上某些代表性差的特定部門(如管理委員會,工廠的某些作業部門)的參與度,實現中短期的平衡。
- 在考慮國家法規和國際公約的前提下,為什么不讓供應商合作確定和闡釋自己的管理政策和實踐?當地管理人員了解和理解當地文化,因此,他們能最好地理解在特定環境中怎么做是最合適的。
- 考慮針對供應商建立舉報制度,或是為其設立調查官員舞弊情況的專員。
鏈接:
http://www.ilo.org/ilolex/- 國際勞工組織第100、111和156號公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