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業界的很多人士可能不愿意討論宗教事務。如果誤認為宗教的目的都是自私的或者不正確的,企業界人士的態度倒可以理解。但是,如果企業社會責任(CSR)理念的支持者想尋找新的盟友,鼓勵企業更加注重道德,對各種利益相關者更加負責,他們就必須重新認識信仰在工作場所發揮的作用。
對企業社會責任(CSR)感興趣的領導者之所以需要關注信仰與商業的角色關系,是有很多原因的。首先,如果我們仔細觀察所謂的“五大宗教”—即五大宗教傳統以及它們的衍生思想(即希伯來人的三大信仰:猶太教、基督教和伊斯蘭教,以及印度教和佛教),我們就會發現這五大宗教及其教義都是非常關注現實世界的,也注重一個人對待現實世界的態度。比如,經典的猶太教和基督教教義都強調要負責地照顧田園(即環保主義),要體面地對待工人(即人權),要注重工作的性質和目的(即除了為股東創造最大利潤以外的目的)。CSR理念的支持者發現這些宗教教義之后,肯定會非常驚異。
其次,很多信仰這些偉大傳統的人們,在傳授這些教義的過程中,已經有意識或無意識地把這些教義根深蒂固地留在了他們的道德理念中—包括他們對正確與錯誤、正直與邪惡、美麗與虛偽的理解。如果說CSR的目的是超越市場的規則和力量,那么信仰就可以提供非常有利的資源,幫助企業領導者和各種機構重新認識自己的責任,對自己生存和經營的世界更加負責。
最后,信仰可以改變人的視角。當人們相信有超然的神或更崇高的力量存在,他們就會從不同的角度看待世界。他們的眼界將超越眼前每個季度要創造多少利潤的問題或壓力。他們對時間的觀念就會更加長遠,用神學家的話說,就會關注未來世界。他們會想到自己的工作具有永恒的價值,并思考該如何創造這些價值。上帝關注我們所做的工作和做這些工作的方式;上帝重視我們創造性的工作,出色的工作。但是,上帝所關心的不僅僅是每份股票能賺多少錢。
當然,刻意利用信仰做資源,幫助企業界思考自己該承擔的重大責任,這樣做也會帶來一些風險。這些風險也是宗教常常遇到的,比如下面這些問題:為什么不同的宗教會有不同的觀點、教義,甚至歷史性的沖突呢?這些差異能得到解決么?除了我們目前想到的,是不是有更多的共同點?如果是這樣的話,這些共同點如何才能開發出來應用到商業中呢?信仰能否幫助企業重新思考自身所面臨的倫理道德問題呢,如經濟增長、可持續發展、腐敗、教育和員工待遇等問題?
隨著對這些問題的深入研究,我逐漸得出了這樣的結論:信仰的確是一種可行而又有價值的力量,應該受到企業界領導者的重視,并得到充分的利用。雖然還存在一些挑戰,但是我相信一定能找到恰當而受人尊重的方式,在這個多宗教的市場上利用自己的信仰。未來的全球企業領導者要想保持成功,真誠的信仰或許也是一個不可或缺的因素。
David W. Miller博士曾任一家投資銀行公司國際金融部的高級主管。目前,他擔任耶魯神學院信仰文化研究中心主任,在耶魯神學院和耶魯管理學院教授經濟倫理學,并為各大企業總裁提供價值、倫理道德、信仰等方面的咨詢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