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寧牌與李寧
對許多與李寧同時代的消費者來說,李寧牌給人的第一個聯想就是這位民族英雄、體操王子李寧。但是縱觀李寧公司的品牌發展,李寧本人從來不為李寧牌做廣告,據說主要原因是李寧本人希望在公司經營上按市場規律來運作,主動弱化個人對公司和品牌形象的影響。
有一個關于李寧和李寧牌的故事是這樣的∶2001年,在李寧公司上海一家專賣店,店員開玩笑問購買李寧牌運動鞋的幾個中學生,是不是因為喜歡體操王子李寧才買李寧牌的,中學生很奇怪的答曰根本不知道李寧這個人,不過一直都是喜歡李寧牌產品的,買李寧鞋的原因就是因為這款鞋設計新穎、很時尚,價格又適中。
李寧以自己的名字作為公司和產品的名稱,在中國首開以名人命名品牌的先河。從90年代中期開始,李寧牌連續多年占據中國第一體育品牌的位置。反觀今天許多以名人命名的品牌,僅體育用品品牌就有鄧亞萍、李小雙、郝海東等等,但是都沒有取得李寧這樣的成功。
品牌定位的困惑
困惑之一∶來自調研公司的報告
2001年6月,李寧公司委托一家知名調研公司對其品牌各個方面的指標進行一次全面的調查,10月份,出來的定性的調研結果讓李寧公司喜憂參半。調研結果顯示∶
1.李寧公司實際消費群的特征是∶在15~45歲等距離分布的基礎上,以24~35歲為主,二級城市、中等收入、大眾化而非專業運動消費。而李寧公司的目標消費群的特征是∶14~28歲學生為主,大中城市、喜好運動、崇尚新潮時尚和國際流行趨勢。
2.消費者對李寧牌品牌屬性的認知是∶親和的、民族的、體育的、榮譽的,并非李寧公司自1997年以來所努力塑造的年輕的、時尚的。調查還顯示∶大多數消費者認為李寧是第一代言人,可見李寧本人對李寧牌的影響還十分深厚。
3.對比耐克等品牌的品牌知名度和品牌忠誠度,可以看到,李寧品牌忠誠度很高(56%,高于耐克的36.8%),但人群年齡偏大,收入最低,且很大一部分現有消費群體的理想品牌是耐克。
困惑之二∶來自李寧內部的反映
李寧公司新任市場部經理來自某著名外資企業,在廣泛聽取前市場部工作人員和公司其他員工意見的基礎上,他召集市場部工作人員對上述情況進行了深入的分析,總結出李寧在品牌管理上的問題,綜合來說反映在以下幾個方面∶
1.對李寧牌核心價值的認識,不僅消費者非常模糊,李寧公司內部員工也沒有明確而統一的印象。
2.在品牌整合傳播方面也存在著問題。由于品牌定位不清,李寧公司在產品設計、贊助活動、形象及產品廣告、開店風格、乃至形象代言人的選擇上都存在傳達信息不統一、不連續的問題,使消費者對李寧的印象凌亂,品牌形象不一致。
3.李寧牌雖然號稱運動品牌,但產品更像有運動感覺的休閑產品,沒有真正吸引到那些視運動為消費的“重度體育消費人群"。
4.產品線過寬,且未按國際慣例將產品按運動特性細分、針對細分市場設計產品。
困惑之三∶來自消費者的反饋
李寧公司從消費者中得到的反饋信息主要是李寧牌無法像耐克、阿迪達斯那樣給人帶來鮮明的聯想。在許多消費者心中,耐克像一個百歲老人,品牌個性卻是時尚的,是直面挑戰和富有進攻性的,讓人聯想到競爭的快感、一流運動員和體育愛好者;阿迪達斯像一個成熟敬業的中年人,具有誠實、嚴肅、團隊合作的品牌個性,帶給人的感覺是追求卓越表現、積極參與和情感投入;李寧則像一個10歲的孩子,像一個好朋友,是具有民族榮譽感的中國體育品牌,但個性卻十分模糊,而其他國產品牌則無品牌個性,人格尚未形成。
李寧公司的選擇
國際體育產品市場近年來發生了重大變化,體育用品休閑化和休閑用品運動化的趨勢非常明顯。另一個必須看到的客觀事實是,中國體育用品消費依然遠未成熟,大多數人購買體育用品并不僅僅是為了運動的需要,超過40%的中國人的購買行為還將是功利性購買行為。
李寧公司應該如何選擇其品牌發展戰略?是根據現有消費群體的需求,從產品的設計開發、廣告等各方面來調整公司的品牌戰略,繼而營銷戰略、經營戰略,還是通過設計開發出優秀的產品、塑造強勢的品牌文化來引導市場的需求?
一個個普通的男孩女孩,出現在很平常的馬路、天橋、空地、天臺、胡同,沒有專業的運動場地,沒有觀眾,沒有喝彩,他們正在跑步、踢足球、打籃球、打羽毛球……一切看似平常……他們都身著李寧服裝,眼神里流露出對運動無盡的專注與陶醉——他們好像已經忘記了周圍的一切。小院里晾著衣服,他們站在兩邊打網球;胡同中的鐵門上劃上一個白圈,就成了投藍板;屋子里,一個孩子以一個標準的投藍動作干脆利索地關了燈鈕……最后,畫外音響起:“只要你想,一切皆有可能"。
這是李寧公司新的廣告片呈現的情景。與它以前推出的
李寧品牌專業化策略
品牌到底是什么?品牌是企業在市場競爭中生存和發展的基石,是需要企業長期維系的核心競爭力,打造一個響當當的品牌,是每個企業的夢想。在最近央視舉辦的“20005 CCTV我最喜愛的中國品牌”評選活動中,“李寧”作為唯一一家運動品牌入選。
據世界體育用品聯合會最新調查報告顯示,“中國已經擁有全球65%以上的體育用品生產份額”,“中國的運動鞋生產已經達到世界年產量的80%”,而且據不完全統計,國內企業占據本土市場的八成以上。不過品牌專家分析指出,現在的中國只是世界體育用品生產大國,而不是品牌強國。這樣一個大國竟然沒有幾個拿得出手的世界級運動品牌,著實讓人感到遺憾。諸如耐克、阿迪達斯等世界著名品牌,每年有幾十億的銷售額,動輒幾千萬美元全球性體育贊助費用,與他們相比,國內企業的家底略顯“單薄”!中國體育品牌面臨著如何把品牌做大做強的挑戰。
經過最近幾年的市場歷練,民族體育品牌奮起直追,不斷提升專業屬性的同時,吹響全面“反擊”的號角,向耐克和阿迪達斯“盤踞”多年的高端市場發起挑戰。其中,“李寧”品牌近兩年的卓越表現,值得關注。
市場推廣:與消費者共鳴
有人說,通過一句廣告語就可以看出一個品牌的內涵。“一切皆有可能”這句口號,是李寧品牌在過去的15年不斷積累和完善的結晶。從最早的“中國新一代的希望”到“把精彩留給自己” 到“我運動我存在”、“運動之美世界共享”、“出色,源自本色”到現在的“一切皆有可能”,李寧品牌逐步積淀出它品牌獨有的內涵。
很難想象,在看到“一切皆有可能”的廣告后,會有人不為所動。因為所有生活在都市里的孩子,小時候都有過那種似曾相識的運動片斷,“李寧”在短短十幾秒的廣告里,沒有絢麗的畫面,沒有夸張的修飾,而是用最真實的畫面,再現了那段年少時美好的回憶,傳達出體育無處不在的理念,從而引出“一切皆有可能”的體育精神。這是李寧公司的一次突破,并不是贊美它的廣告多么有創意,而在于通過品牌定位,重新使自己的品牌成為一種被高度認知的價值承諾,“李寧”提供的絕不僅僅是體育用品,而是在傳遞一種人生信念、生活品質和思想境界。
“一切皆有可能”需要很多的東西來支撐,同時要讓更多的消費者去真正感受和體會這句話的內涵,不能只局限于某個群體,當今社會同質化嚴重,一不小心,就可能被你的競爭對手所替代,要給你的目標受眾人群一個理由,讓他們知道你的存在,吸引他們的注意力,理解你的品牌所帶來的理念,最后選擇你的產品,并且心甘情愿地為它們埋單。比如,“李寧”贊助舉辦的大學生3對3籃球賽,其賽制和“一切皆有可能”的品牌定位十分貼切,提出“不服就單挑”的口號,比賽過程中先安排8分鐘團隊作戰 3對3打,剩下2分鐘每隊選出最強的人進行單挑,而且單挑環節是雙倍記分的,就算團隊賽比分落后,也有可能在一對一中扳回來。這一賽制將“一切皆有可能” 演繹得淋漓盡致,此項賽事戰火燃遍北京、上海、廣州、天津、哈爾濱、南京、杭州、成都、武漢全國9大城市,賽事轉戰120所高校,共有2536支參賽隊伍、萬余名大學生,進行了超過5300場的較量,受到在校學生的熱烈歡迎,畢竟現在大學生是李寧比較重要的消費群體。而這種實實在在的活動比起單純贊助賽事更有效。不但加強了品牌的親和力和認知度,而且增加了品牌與消費者面對面的溝通機會,能切實打動他們的心扉。比起國內其他體育品牌,單純利用“明星+廣告”的營銷模式開拓市場的做法,“李寧”組織校園活動,建立與消費的直接溝通,要明智許多。
體育營銷:精心構建的系統工程
體育賽事是各大品牌“逐鹿中原”的戰場,無論是體育品牌或非體育品牌,都力求利用體育那富于激情、活力、時尚、健康、朝氣、勇于拼搏的精神和競技體育的不確定性、交織在一起的獨特魅力來塑造品牌形象。但體育營銷需要將企業自身的特點與體育賽事有機結合,品牌定位,企業文化,管理風格等和體育賽事聯系在一起是否貼切,能否真正體現品牌的價值都決定體育營銷的成敗。
當產品的質量不再有技術上的“瓶頸”,售后服務不再讓消費者黯然神傷的時候,產品自身所體現的品牌文化將決定它的市場命運。體育營銷的精髓就在于品牌價值與體育文化相結合,這就好比是社會價值與商品價值的“合理沖撞”,將二者協調統一是企業要做的功課。因為過分地追求品牌價值和商業利潤的最大化,將會導致體育文化的黯然失色。而在當今體育事業市場化的今天,完全剝離企業的贊助,體育事業又成了飯館的“隔夜茶”,有色無味。唯有達到體育文化、品牌價值和商業利潤的高度協調,平衡發展,才能真正發揮出體育營銷所賦予的豐富內涵。
體育營銷不是“一錘子買賣”,單純的體育贊助和“體育明星+廣告”的營銷策略,已經不能滿足大眾對品牌認知的渴望。體育營銷是個環節復雜的系統“工程”,企業在體育贊助的時候,必須使體育文化、品牌文化與產品推廣三者和諧統一,融入到企業運作的各個環節中共同發展,從而形成一種獨特的企業文化,達到一種企業與消費者的共鳴狀態。
從2003年底開始,李寧公司正式將運營策略調整,重新規劃體育營銷。“李寧”作為一個國內體育產品領導品牌,經過多年的探索和經驗積累,在體育營銷方面,走出了自己的步調。從2004年開始李寧公司制定了專業化的發展策略,籃球品類尤其是籃球鞋以其較高的技術含量成為專業化策略的先鋒部隊。下面以籃球為例我們循著李寧的近兩年籃球贊助的脈絡,分析一下李寧公司體育營銷的策略:
2004年6月,李寧公司與西班牙籃協簽約;2004年8月,李寧籃球裝備伴隨著西班牙籃球隊揚威雅典奧運會,舉世矚目,使李寧及李寧籃球品類受到空前關注;2004年9月,借勢推出專業籃球鞋:FreeJumper系列,成為國內第一個進軍專業籃球市場的品牌; 2004年10月,李寧公司成為大超聯賽唯一指定運動裝備贊助商,通過大超影響最大的消費群體——大學生,同期推出3對3校園籃球賽,配合大超賽事與在校學生展開互動交流,讓目標群體在切身體驗中感受到李寧品牌所倡導的理念;2005年1月,李寧公司成為NBA戰略合作伙伴,極大地提升了籃球品牌的專業形象;2005年3月,李寧西班牙系列籃球鞋上市,將西班牙籃球隊的營銷資源用透用足;2005年4月,李寧校園籃球賽總決賽,冠軍球隊將獲得赴西班牙比賽學習的機會,使得各項體育資源融為一個整體……
可以看出,針對自己的籃球品類,李寧公司已經搭建出一個完善的體育營銷體系:針對西班牙國家籃球隊、奧運會、大超、NBA等既有傳統體育營銷模式和新開發體育營銷資源,李寧公司將其與品牌定位及專業化的發展策略有機地融為了一個整體。
專業化之路:立足本土的國際化進程
自從1992年巴塞羅那奧運會起,每屆奧運會上李寧公司都會贊助中國體育代表團,此后李寧公司開始贊助國外代表隊,啟動自己的國際化進程。從贊助法國體操隊、捷克體操隊、俄羅斯大學生代表隊、西班牙女子籃球隊,到2004年雅典奧運會贊助西班牙男籃隊,再到2005年年初成為NBA合作伙伴,源于體育,用于體育,李寧公司以體育為載體,逐步擴大了自己在國際上的影響力。這一點李寧公司市場部人員感受頗為深刻:從2004年以來,來自歐美各個國家的各種媒體都開始關注這個來自東方的體育品牌,紛紛向李寧公司發出采訪要求。
體育為媒,李寧公司在國際上的影響力穩步提升,與此同時,李寧公司通過與海外品牌、機構的合作加快了發展步伐。1999年與SAP公司合作,引進AFS服裝與鞋業解決方案,成為中國第一家實施ERP的體育用品企業;2001年7月,簽約意大利及法國頂尖設計師,以提升產品設計開發的專業化及國際化水平;2002年與美國杜邦、3M等國際知名企業建立了穩定的合作關系,并與韓國、法國等一些企業進行多形式合作;2004年與香港中文大學人體運動科學系合作,為其專業產品的研發提供數據支持;2004 年8月與美國Exeter研發公司NedFred-erick博士合作,共同致力于李寧運動鞋核心技術的研發;2004年10月與DRD設計事務所合作; 2005年4月又與國際頂尖的水晶飾品制造商施華洛世奇建立合作。
2004年被媒體稱為“國際化年”,幾乎所有的國內企業都開始談國際化,對此,李寧公司有自己的看法。在央視“品牌中國”發布現場,李寧公司CEO張志勇先生用《孫子兵法》三十六計中的“圍魏救趙”來形容李寧公司的系列化、專業化和國際化舉措:通過贊助西班牙籃球隊,與國外研發機構的合作等“圍魏”方式,汲取國際上的先進技術、優勢資源,提升專業化能力;用于“救趙”,服務于廣大中國的消費者。
通過自主研發和廣泛開展國際合作,李寧公司逐步擁有了同國際競爭對手同臺競技的專業能力。從2004年開始,李寧公司相繼推出了專業足球、籃球、網球、跑鞋、乒乓球等系列產品,根據香港中文大學的評測結果顯示,這些專業產品在各項技術指標上,與國際頂級品牌產品相比已經不相上下,許多關鍵指標上甚至還要優于國際頂級品牌的產品,因此,受到了專業運動員和消費者的普遍認可和歡迎。2005年春季剛剛推出的RunFree系列專業超輕跑鞋,在全國都出現熱銷局面,重點推廣的8大城市,都出現了脫銷的現象。
2005年是李寧有限公司成立15周年,在15年的風雨歷程中,“李寧”肩扛中國民族企業的大旗,在一路坎坷中走來,從設計研發到終端銷售能力,各個方面都獲得了長足的發展,公司業績也持續以較高的速度增長,取得了令人振奮的業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