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TI介紹
CTI是一家綜合性、專業性、全國性的工業與消費產品第三方測試、檢驗與驗證機構,CTI目前在中國14個分支機構組成的業務網絡全面為中國企業服務,公司的經營目標是建立中國人的主流檢測品牌,為中國的國內、外企業提供最有價值的檢測服務。
目前中國大陸檢測領域基本是由各個政府下設的事業單位來提供強制性和委托檢測服務,包括質監、商檢、環保、衛生、建設、水務等各個政府部門。作為中國最早的非政府第三方檢測服務機構,CTI秉承為企業服務的宗旨,貼近社會和企業需求,在中國經濟最活躍的珠三角和長三角地區的檢測領域建立了良好的口碑。同時CTI得到國際國內知名企業的大力支持,現與CTI有長期合作關系的國際企業包括SONY、RICOH、SAMSUNG、PANASONIC、LG、EPSON、HITACHI、SANYO、DELL、IBM等。國內著名品牌如海爾、長虹、新科、TCL、華為、中興通訊、美的、科龍、格蘭仕等企業也展開了全方位的合作。
機構資質
CTI 已取得 CNAL 國家實驗室認可和 CMA 計量驗廠資格 ,具備向社會出具公證數據的資格。CTI 實驗室硬件完全依照 CNAL 國家認可實驗室要求建設,并依據 ISO/IEC 17025:2005 進行管理。

國際組織互認:
國際實驗室認可合作組織(International Laboratory Accreditation Cooperation,英文縮寫仍為ILAC)的前身是1978年產生的國際實驗室認可大會(International Laboratory Accreditation Conference,ILAC),其宗旨是通過提高對獲認可實驗室出具的檢測和校準結果的接受程度,以便在促進國際貿易方面建立國際合作。1996年ILAC成為一個正式的國際組織,其目標是在能夠履行這項宗旨的認可機構間建立一個相互承認協議網絡。ILAC互認協議的產生是22年努力工作的結晶。ILAC目前有100多名成員,分為正式成員、協作成員、區域合作組織和相關組等。
Signatories to the ILAC Mutual Recognition Arrangement
(Up to 19 June 2006, totally 54 bodies from 45 economies have signed this MRA)
截止到2006年6月19日,國際上45個經濟體的54個實驗室認可機構簽署了ILAC相互承認協議。
ILAC多邊承認協議(MRA)作用:
ILAC通過建立相互同行評審制度,形成國際多邊互認機制,并通過多邊協議促進對認可的實驗室結果的利用,從而減少技術壁壘。截止2006年,包括我國在內的54個實驗室認可機構成為國際實驗室認可合作組織的正式成員,并簽署了多邊互認協議,為逐步結束國際貿易中重復檢測的歷史,實現產品“一次檢測、全球承認”的目標奠定了基礎。
我國參與ILAC的有關活動情況:
1996年9月包括原中國實驗室國家認可委員會(CNACL)和原中國國家進出口商品檢驗實驗室認可委員會(CCIBLAC)在內的44個實驗室認可機構簽署了正式成立“國際實驗室認可合作組織”的諒解備忘錄(MOU),成為ILAC的第一批正式全權成員。
2000年11月和2001年11月,原CNACL和CCIBLAC分別簽署了ILAC多邊互認協議(MRA )。
2003年2月原中國實驗室國家認可委員會(CNAL,2002年7月在CNACL和CCIBLAC合并基礎上成立的國家認可機構)續簽了ILAC多邊互認協議(MRA )。
目前,CNAS已取代原中國實驗室國家認可委員會(CNAL)繼續保持我國認可機構在ILAC中實驗室認可多邊互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