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來解釋一下Approval Sample,當Buyer確認了quote sheet后,全球采辦會要求供應商提供若干樣品,然后根據quote sheet的內容進行確認,確認后會蓋上確認章,然后返回一套給供應商作為生產和驗貨的參考。這個步驟一定要盡快完成,因為Wal-Mart的QC驗貨時沒有Approval Sample參照,通常會暫時pending,這種情況很多,當你急著出貨,驗貨又沒通過......
其實我只是寫了Wal-Mart的過去時,現在可能有些變化,但相信大的系統不會變。
Wal-Mart有今天的成就,與它健全的采購系統和行銷手段是分不開的。比如前文提到的quote sheet,供應商報價的同時也就知道了零售價,很多供應商通過自己的手段可以了解到Wal-Mart相應的競爭對手的零售價,可以提高自己的優勢。比如過去的K-mart,2000年前,Wal-Mart和K-mart所采購的很多都是相似的,只是包裝不同而已,零售價也很有意思,比如Wal-Mart的是$n.99,那么后者經常就是$n.98,或者顛倒過來,諸如此類。而Wal-Mart依靠供應商可以提高自己的價格優勢,Wal-Mart和K-mart每年有大量的采購都是重復上一年的東西,比如電扇、圣誕禮品,戶外家具、沙灘椅等等,供應商每年報價的時候參考去年的零售價,其實不用Wal-Mart來壓價,自己就會降價了。
再說說Wal-Mart的Buyer,其實Wal-Mart真正的精英就是這一批人,他們對未來銷售的的趨勢的把握是很準確的。我用數字說明一下這個問題,比如圣誕燈串,2000年前有一家叫做Everstar的公司,Wal-Mart每年僅從這一家公司的采購量就超過1億美金,而圣誕燈串的銷售季節基本上也就是圣誕節前的一個月之內,那時我幾乎懷疑幾乎美國每一戶人家都有買到Wal-Mart的圣誕燈串。再想想這么大量的訂單都是一次性下的,大手筆啊!而正因如此,Wal-Mart的Buyer也是很謹慎的,如果出現大量的產品積壓對每一個Wal-Mart的Buyer影響無疑是災難性的,所以很多時候Wal-Mart的采購量僅僅是保守估計,比如某種產品賣得比較好甚至斷貨了,這就會產生所謂“加單”,而加單對于規模不大的供應商也是不好受的。其實這種情況Wal-Mart是給了供應商避免的方法的,這就要用到前面提到的Vendor ID了,用Vendor ID供應商可以進入一個特殊的網站看到自己的產品的銷售情況,Wal-Mart的訂單是有分類的,其中有一類叫做“Everyday”的訂單,這通過Wal-Mart的訂單編號方式可以識別,而所謂“Everyday”的訂單也就是日常有銷售的產品,比如電扇等等,在網站上供應商可以看到自己的產品每周的銷售統計,比如你出了20000臺的貨用了一個月生產,然后你從網站上知道Wal-Mart過去四周已經賣了5000臺,平均每周1250臺,那你大概可以估計未來的12周你的產品就會賣光了(假設盛夏),還可以假設至少你的產品還可以賣16周,那至少還應該缺5000臺,而你生產5000臺要用1周時間,而產品從大陸到Wal-Mart商場大約要6-8周,那你就可以大致確定至少未來3周Wal-Mart必須給你5000臺的單子才對,這時你就需要及時和深圳的采辦聯系通知這一情況給Buyer,以防措手不及。以上數據僅僅是假設,這僅僅是一個技巧,而很多供應商似乎忽視了這一點,而經常承受加單的折磨。(完)